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zo1vm9.d5txrh.cn
邮 箱:admin@aa.com
12月21日至22日,考研热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降温据教育部公布,后届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学生记者了解到,不再被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较2024年的考研热438万减少了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了86万人。降温这已经是后届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考研现场(图源:新华社)。学生
如今的不再被动考研大军有哪些心理?为何“考研热”持续降温?近日,南方网、考研热粤学习记者通过采访相关考生,降温了解“考研热”背后的后届故事。
方向改变、学生兴趣使然,不再被动考研不再是被动选项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不是“随大流”,而是出于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兴趣,考研成为这些学生的主动选择。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邱同学在广州某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已经两年多时间,回想起曾经的跨专业备考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我本科是海洋科学专业,这个专业就业面窄,跨专业就业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或者个人能力比较突出,而我都达不到条件。”
跨专业考研并不容易。邱同学在大三下学期决定备考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后,她通过朋友结识了中大新传学院的学生,了解到学院的课程、毕业之后可以从事的工作等相关信息,并找到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请教备考经验。后来她甚至搬到中大大学城校区附近,跟着中大新传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听课,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成功上岸。
同样,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的周同学也参加了今年考研,她对记者表示考研主要是兴趣使然,对于所学的专业有持续深耕的想法。
遵从本心,考研大军逐步回归理性
记者了解到,一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逐渐发现,考研不仅耗时且成本较高,而且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并不如预期中那样乐观。他们开始遵从本心,立足自身,注重实际,从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出发主动选择是否考研。
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韩同学表示,自己从今年9月份开始投入到考研“备战”,备考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备考难度大,对考研信心不足,再加上职业规划的改变,12月份她毅然选择放弃考研,并投入到了其他工作的“备战”中。韩同学也向记者透露,考研已经不是大多数同学的第一选择了,大家都在积极寻找工作。
“考上研究生之后要花上两到三年的时间读书,毕业之后还得继续找工作。”西南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赵同学说自己刚开始很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所以想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但随着对考研了解得越来越多,以及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在深思熟虑后转换赛道。
评价维度变化,学历不再是唯一标准
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维度逐渐发生变化。根据猎聘发布的《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毕业生的相关实习经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与岗位的直接相关性,已成为企业招聘中最看重的因素之一。高学历和名校背景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企业更关注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除了学历,技能、经验以及与岗位的契合度,同样是求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在回看成功拿到offer的原因时,38.9%归因于“有相关的实习经历”,28.5%认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27.7%认为原因是“名校毕业”。因此,一些学生在衡量了考研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后,选择了先就业再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多元选择,就业方式逐渐增多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除了传统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慢就业”或自由职业。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和自由职业的人数有所增加,分别从去年的18.9%和13.2%增长到今年的19.1%和13.7%。这些新型就业方式使得学生不再单纯地追求通过考研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灵活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反映了国内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学生职业规划的多元化。尽管这并不能断言考研热潮完全降温,也不意味着考研不再重要,但这客观上体现了这届学生们开始更加理性地考虑自身发展,权衡学历、技能和经验之间的关系,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或许未来的高等教育、就业趋势、社会结构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